如果新聞機構和記者沒有符合這些標準,那麼所謂的民主只是「鬧劇」而已。
不過,這樣的統計報告似乎與市場現況有所出入,現在的年輕人對於閱讀趨向多元化途徑,智慧型手機豐富的視聽享受,他們不一定購買實體書。成立於戒嚴時期的桂冠出版社,引介西方哲學與社會科學至華文世界,特別是「當代思潮」、「新知叢書」系列最為人所知。
筆者有幸在五年前向桂冠訂購絕版書,賴阿勝先生依然給予優惠折扣造福莘莘學子,鼓勵學生購書。戒嚴時期透過翻譯經典名著提供吸收國外知識的管道,桂冠出版社功不可沒。在賴先生去世後,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追贈褒揚令,懷念他對於客家文化的辛勤付出,藉此啟發年輕人投入出版事業。最後,如何提升國人的閱讀樂趣與購書習慣,增加國人在面對不同挑戰的軟實力,促進國民素質,這是一大困境與危機,對照老牌出版社的倒閉,值得主管機關省思。本文認為桂冠帶動國內學術思潮,並非空穴來風,以筆者熟悉的宗教學領域(Religious Studies)而言,桂冠在2000年出版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1907-1986)名著《聖與俗:宗教的本質》(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 : the nature of religion)即是透過國內學者翻譯與長期校閱,同時邀請專家導讀,見證國內宗教學發展,整本書並非由中國大陸學者翻譯而成,打破網路上的流言蜚語,認為桂冠過去只是簡體轉繁體的翻譯。
後來受到大型連鎖書店與網路書店崛起,加上數位科技影響,衝擊實體書等出版業,2006年桂冠出版社直營門市搬離台北,在2007年將公司遷往苗栗三灣鄉,繼續為廣大讀者服務,新增台灣研究與客家研究叢書,推廣客庄文化。其次,因應時代需求而有所轉型,改採POD(Print on Demand或Publishing on Demand)隨需印刷,透過掃描重製方式,讓絕版書能夠繼續發行。找《家庭主夫》這種喜劇的主角來演黑暗騎士,證實了好萊塢心中的蝙蝠俠,根本不是片商口中的那個一九三九年最初的形象,而是一九六六年那個爛掉的版本。
好萊塢史上第一次出現了「片商為了安撫某個作品死忠粉絲們的不安發動宣傳活動」的案例。根據他的說法,事實上,基頓反而更能彰顯蝙蝠俠的特質。威廉.達佛(Willem Dafoe)、詹姆斯.伍德(James Woods)、大衛.鮑伊(David Bowie)、克斯賓.葛洛佛(Crispin Glover)……只要你在一九八八年春天是個夠有名、夠怪,又夠瘦的男演員,就會被華納列入飾演小丑的候選名單。」波頓試圖軟化奧斯蘭的堅持。
這個渴望與前一個痛打壞蛋的同樣強大,但卻更為深邃幽微。然後一切的希望與夢想就這樣被一陣煙吹跑了。
尼克遜答應戲約讓他非常高興,於是接著提議把蝙蝠俠交給哈里遜.福特(Harrison Ford),或者凱文.科斯納(Kevin Costner)。在其中一封由位在多倫多的漫畫店店主寄出的請願書上面,簽了滿滿一千兩百個名字,裡頭除了消費者,還有蝙蝠俠的編劇、繪師,跟編輯,而且這位店主還將在該年七月的芝加哥漫畫展公開展示這份請願書。「這些朋友們覺得喜劇演員馬丁.蕭特(Martin Short)可以把羅賓演得不錯喔。對波頓而言,一個溫柔英俊、充滿肌肉的典型布魯斯.韋恩一點都不合理。
不過,波頓最後選中了米高.基頓。《漫畫買家指南》表示,他們每天都會收到幾通粉絲的詢問來電,這些粉絲懇求聽到基頓扮演蝙蝠俠的事情只是個誤報。文:格倫.威爾登(Glen Weldon) BACKLASH BEGINS 引爆反作用力 劇組開始認真地選角。漫畫新聞雜誌《漫畫買家指南》(Comics Buyers Guide),在報導演員名單的時候,針對米高.基頓飾演蝙蝠俠一事,用了句「聖亞當.韋斯特在上。
這也成為了好萊塢史上算得最精明,可能也是賺得最多的合約之一。例如:在其中一次訪談中,波頓粗略地提到這部片會從「各種不同年代的」蝙蝠俠作品取材,而且會納入電視劇的幽默感。
粉絲們擔心過去二十年多來,為了把韋斯特的陰影從蝙蝠俠身上趕出去所做的種種努力,可能全都要白費了。身為顧問的奧斯蘭,在小丑的角色上第一個就想到尼克遜。
電影製作期間,華納收到的請願書以及抗議信超過五萬封。接著,鮑勃.凱恩公開批評了蝙蝠俠的選角,讓片商陷入危機。尼克遜最終以當時破紀錄的六百萬美元片酬,外加電影票房與周邊商品的抽成權利,答應了這個片約。蝙蝠俠這個身分讓讀者們痛打壞蛋的美好幻想成為現實,而布魯斯的身分,則滿足了他們希望穿上燕尾服之後可以風度翩翩的渴望。一九八八年的夏、秋兩季,華納特別請了一個公關參加動漫展,向粉絲們保證影片將保持黑暗陰鬱的氛圍,但在那之前,他們得先聘凱恩當官方的電影顧問,讓凱恩不要繼續對這部片產生威脅才行。另外又有一次,他說一個人把自己打扮得像蝙蝠一樣這件事「很荒謬」。
此言一出,阿宅粉絲們的焦慮爆發了,成了具體的抗議行為。」他這麼寫道,流露出淡淡的哀傷。
」來統括粉絲們對這件事的感受。直到目前為止,導演波頓在公開訪談上都從來沒明確地回應過這件事,這種態度已經讓粉絲們不舒服
對松平容保而言,被任命為京都守護職上京赴任到會津戰爭結束的六年期間是他生涯中的吉光片羽,也是〈王城的護衛者〉主要的內容。可惜玉松操始終堅持攘夷,與新時代格格不入的他不得不在戊辰戰爭結束後與岩倉及新政府分道揚鑣,最終不知去向。
村田藏六出身長州村醫之家,及長就學於大坂適塾,非武士階級出身的他,儘管蘭學造詣深厚也得不到長州的關愛,被坐落在四國一隅的宇和島藩聘用為翻譯人員。大村儘管有著驚人的軍事天賦,但缺乏與人應對的圓滑手腕,在戊辰戰爭結束前已與不少薩摩人和長州諸隊結怨,明治二年九月四日,太政官首位兵部大輔在幾乎與五年前佐久間象山遭暗殺的原地—三條木屋町—步上相同的結局。六○年代堪稱是司馬氏創作的巔峰期,綜觀這十年不難看出司馬氏的寫作習慣:先在報章雜誌連載短篇、連載結束後推出單行本、結合若干未發表的短篇集結成文庫本、以在報章雜誌連載的短篇為基礎擴大成長篇連載、連載結束後推出單行本、數年後再推出文庫本。玉松操偽造的討幕密敕和設計的錦之御旗不僅提昇討幕陣營的士氣,更將討幕派一舉推上官軍、幕府及佐幕派則淪為朝敵,幾乎左右了戊辰戰爭的勝負。
即便在幕府時代出過兩位老中,讀者對於越後長岡藩的印象應不會太深,對於這個藩在戊辰戰爭期間對抗官軍的家老河井繼之助也是如此。松平容保或許不是幕末時期一線人物,不過聽聞其名的讀者不在少數,而〈加茂之水〉主人公玉松操恐怕就真的沒有多少讀者聽聞過。
和本書前四位主人公相較,以藏不僅沒有學問,也沒有堅持的中心思想,憑藉的只是他手中的劍。短篇小說因受到篇幅限制,無法暢所欲言,只能挑選主人公生涯中最璀璨的片刻,若其出生及其他事蹟對敘述內容沒有直接影響則予以割愛。
文:洪維揚(「幕末.維新史」系列作者) 《王城的護衛者》反映的短暫而絢爛的人生 以長篇歷史小說聞名的作家司馬遼太郎其實也留下等量齊觀的短篇小說,說到其短篇小說,讀者可能會先想到《幕末》《新選組血風錄》等幾部有譯成繁體中文的作品,相較於以事件為主角的《幕末》《新選組血風錄》等作品,本書《王城的護衛者》的主軸則為幕末的真實人物。河井擴充軍備的目的並非要與已成為官軍的薩長諸藩對抗,而是要採取武裝中立不讓越後長岡藩受到官軍入侵,只是這樣的苦心最終仍不得不與官軍作戰,河井事先雖作足戰爭準備,最終仍沒能扭轉戰局,而且還賠上自己的性命。
身兼郡奉行、町奉行、評定役數職的河井在兩年多的時間內不只還清藩債,還積存近十萬兩的積蓄,成為河井擴充軍備的資本。可惜的是,以藏並沒有憑藉手中的劍在亂世中開闢出自己的道路,而是淪為政治野心者殺人的工具。在整個戊辰戰爭中,大村只參與上野戰爭,以一天的時間用阿姆斯壯砲擊潰盤據上野的彰義隊。黑船事件後諸藩對蘭學者需求孔急,村田甚至被幕府新成立的蕃書調所延攬為助教授,長州仍未向他表達關愛的眼神,直到慶應元年桂小五郎完全掌控藩政才硬是從幕府手中要回村田並由他負責藩的軍事,升格為武士並改名大村益次郎也在此時。
桂禮遇大村有更迫切的理由:幕府有意再次征長,長州兵力在數量上絕對不敵幕府,只能透過配備新式武器以及接受西洋軍事訓練來彌補人力上的差距,桂正是將西洋軍事訓練賭在大村上。〈鬼謀之人〉、〈英雄兒〉、《王城的護衛者》、《花神》(以〈鬼謀之人〉為基礎的長篇於一九六九到七一年連載,一九七二年推出單行本)及《峠》(以〈英雄兒〉為基礎的長篇於一九六六到六八年連載,連載結束後同年推出單行本)。
慶應二年孝明帝崩御,為討幕派控制的幼君祐宮睦仁親王先是與幕府作戰,繼而宣布慶喜、容保等人為朝敵,戰敗的容保退出歷史舞台,不為自己的行為辯解,帶著先帝的宸翰直到生命結束。藩主先試探性的向河井諮詢藩政方針,河井認為要先讓藩富裕起來,才能談得上充實軍備。
岡田以藏的名氣比前述的玉松操、村田藏六、河井繼之助要來得大,但這並非是岡田以藏本身之故,而是以龍馬為主人公的戲劇一定會出現以藏,另外一提到「天誅」也一定會聯想到以藏的名字之故。河井早年曾遊學江戶,以豐富的閱歷說服藩主先後辭去京都所司代和老中職務,不僅提高河井在藩內的聲望,也得到藩主委以重任。